德钦藏族节日
| 招商动态 |1970-01-01
德钦藏族节日
节日,大都渊源于古老的宗教活动。人们在宗教活动中,把自己的向往和追求、理想和期望,向神灵和天国倾诉,用祭祀和颂歌来博得神灵和天国的同情。所以,人们往往不惜一切代价,用自己创造的美去奉侍神灵和天国,以求得到同等的报偿,人们也在心灵的慰藉中,与神灵共享自己创造的美。正如人们是用自己的面貌创造了神一样,人们也认为自以为美的,神灵也必以为美,自己所爱的,也必定是神灵所爱。因此,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倾向往往在节日中得到充分表现。
藏族有许多节日,这些节日是藏族人民生活的情流。这些节日,有的是原始祭祀活动的遗风,相沿成习;有的是产生于笨教巫术和波祭祀活动,传至后世;而更有许多节日,则是直接起源于佛教传入西藏的过程中的仪式、祭祀的庆典。藏传佛教形成以后,也使原有的节日改弦易辙,统统注入了藏传佛教的教义思想,成为宗教活动的一部分。
春节
春节是德钦藏族最隆重的节日,时间与内地相同,即农历正月初一,一般过十五天。大年三十前要给住房清扫除污,屋顶上插上五色经幡。初一鸡叫头遍时,先焚香敬神,然后祭水神,接新水。春节期间晚辈向长辈拜年,朋友之间、平辈之间互道吉祥。要举行传统歌舞比赛、酒会。
1
藏历新年
藏历新年,藏语称“博洛萨”。现行藏历的正式使用,始于公元1027年,正是佛教在藏区兴盛之时。一年之始,神佛便与世俗同庆,来到人间登门拜访。藏历初一那天,渴望佛爷保佑的人们,要在佛龛前点酥油灯、供圣水,摆上“五谷斗”(藏语叫竹素切玛)、长了一二寸的青苗和事先用酥油炸成的白面果子(藏语称“卡赛”),供奉给佛爷享用。鸡叫头遍时,先要焚香敬神,然后祭水神,接新水。吃过早茶后,亲戚邻里间要相互拜年,互祝吉祥如意。藏历新年是民间艺术博览,人们把美的创造,作为供物和祭品,作为农牧业获得丰收的象征,最初是献给春神,后来佛祖至上,也就成了对佛祖的敬意和祈愿了。
2
传召大法会
藏历新年里各大寺院举行传召大法会,又叫祈祷大法会,藏语称“默朗姆钦波”。每年藏历正月初八日至十五日,是藏传佛教一年一度佛教徒的大集会。
3
酥油花灯节
酥油花灯节,又称摆花节,花灯节,藏语称“坚俄曲巴”,(德钦县奔子栏东竹林寺)在藏历元月十五日,正值传召大法会期间。白天,人们云集寺院朝佛,转经;夜晚,人们则集聚于寺前广场,搭起各种花架,有的高达一二十米,犹如峰峦叠嶂,上面摆满五彩酥油捏塑的花卉、图案和人物、鸟兽,尤为佛、菩萨、供养天女和高僧形象为多,有的成屏连片,表现各种佛本生故事,经变故事和神话、传说故事。花灯点燃,宛若群星闪烁,一片辉煌。人们在花灯之下,狂欢起舞,彻夜不眠。酥油捏塑艺术的起源,相传是文成公主进藏时从长安带去一尊释迦牟尼佛像,佛教徒为了表示对佛像的尊崇和爱戴,就在佛像前献上一束用酥油制作的花朵,从此,藏族酥油花制作艺术便发展起来了。千余年来,酥油捏塑艺术日臻完善,已成为藏族雕塑艺术中的一支奇葩。酥油捏塑造型油润细腻,色彩浑晕自然,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。跳神,藏语称“羌姆”。“羌姆”是在苯教的“摇鼓作声”的巫舞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舞蹈语汇发展起来的,传说是在公元8世纪时为佛教密宗大师莲花生首创,内容主要是表现降魔伏妖,宏扬佛法。“羌姆”有许多相对独立的舞蹈片断,诸如凶神舞、骷髅舞、牛神舞、金刚力士舞、护法神舞等。舞蹈者均戴面具。演出时用鼓、钹、号等乐器伴奏。跳神开始,首先举行献祭仪式,群“神”聚集,缓缓起舞,绕场一周。然后,相继演出舞蹈片断。最后,恶魔妖怪一齐跪在地上,表示均被降伏而皈依佛法。跳神舞反映了佛教与苯教斗争的历程,是对佛教胜利的赞歌。后期的跳神已渗进了许多世俗的内容,如增加了寿星舞,并穿插摔跤、角斗等嬉戏场面,以娱乐群众。德钦县各大寺院跳神的具体日期有所不同,东竹林寺在藏历8月28—29日举行,红坡寺则在9月中旬举行。另有永主顶寺、禹功寺也举行跳神法神。
4
德钦弦子节
在德钦,但凡会说话就会唱歌,会走路就会跳舞,不论男女老少,个个能歌善舞,民间文艺丰富多彩,特别是德钦弦子遐迩闻名,素有“歌舞之乡”的美誉。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艺,促进香格里拉旅游文化的建设,德钦县确定了“香格里拉德钦弦子节”的法定节日,即在每年农历十月三日至六日在县城升平镇举行。香格里拉德钦弦子节以本地传统民间歌舞汇演为主,同时邀请毗邻地区著名歌手,文艺团体同台竞技交流。期间还举行骡马物资交流,招商引资活动。
5
(转自《香格里拉深处》)
或可通过微信号搜索添加
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,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,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。